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。未來社會的競爭,必將逐漸從知識競爭轉向領悟潛質的競爭。
常言道:"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。"無止境地領悟,是每一個智者所必需的。人要想不斷地進步,就得活到老、學到老。在領悟上不能有厭足之心。
正因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,不能在短時刻內學完。就算把生命幾十年的時刻都用來領悟,也還是很有限的。正所謂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”。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,世界在飛速發展,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。據說此刻一個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當于17世紀英國一個農場主17年的閱讀量的總和。人們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,就務必發奮做到活到老、學到老,要有終身領悟的態度。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,知識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,過去所領悟的知識,會很快過時。一個人如果不及時更新自我的知識,很快就會進入所謂的"知識半衰期",很快就會被淘汰。據統計,當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,知識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。而且人的潛質就像蓄電池一樣,會隨著時刻而逐漸流失。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"加油"、"充電",不及時"充電"很快就會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。
因此,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,人類惟有把學校教育延長為終身的領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。終身領悟,講的是人生命都要領悟。從幼年、少年、青年、中年直至老年,領悟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生命的發展。簡言之,就是活到老,學到老。
"活到老,學到老",這是毛澤東常說的一句話,也是他生命讀書領悟的真實寫照。他常說:飯能夠少吃,覺能夠少睡,書不能夠不讀;讀書治學,一是要珍惜時刻,二是要勤奮刻苦,除此以外,沒有什么竅門和捷徑。因此,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,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設時期,為了求知,為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,毛澤東孜孜不倦地從超多的書籍中汲取營養。他總是擠時刻讀書,有時白天實在忙但是來,就減少夜晚的睡眠時刻來讀書。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,毛澤東每一天的睡眠時刻很少,有時讀書就像工作一樣,常常是通宵達旦。即使每次外出,毛澤東也總要帶些書,或者向當地借些書來讀。
在領悟面前永遠沒有"晚"這個概念。
晉平公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。他晚年的時候想學一些知識,但是總覺得自我已經老了。有一天,他向樂師師曠求教說:"我此刻已經70多歲了,很想學些知識,恐怕太晚了吧?"師曠回答:"晚了,為什么不點蠟燭呢?"晉平公沒有聽懂他的話,生氣地說:"哪有為臣的這樣戲弄君王的!"師曠解釋:"我怎樣敢跟您開玩笑!我曾聽人說過:少年時愛好領悟,就像日出的光芒;壯年時愛好領悟,就像太陽升到天空時那樣明亮;到老年時還能愛好領悟,就像點燃蠟燭發出的光亮。蠟燭的亮光雖然微弱,但同沒有燭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動相比較,哪一個更好一些呢?"晉平公聽了,恍然大悟地說:"你說得真好!我明白了。"領悟是生命的事情,不論你是少年、青年、中年或者老年。如果你意識到了這一點,那么還等什么,趕快行動起來。領悟在什么時刻開始都不晚,而你一旦停止了領悟,就意味著你隨時有被別人超越的危險,成為落伍者。
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。未來社會的競爭,
必將逐漸從人才競爭轉向領悟潛質的競爭。
咱們每個人,都就應樹立終身領悟的全新
理念,并做到在領悟中工作,在工作中領
悟。真正實現自我完善、自我超越。真正
實現與時俱進,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。